近一段時間以來,“綠色農業(yè)”一詞是非常流行。但是對于不少種地的農民來說,卻是有些“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”。這是為什么呢?因為從不少媒體的宣傳來看,都說“綠色農業(yè)”就是不使用化肥、農藥、地膜,一旦使用了,那就不是“綠色農業(yè)”,從而也就生產不出“無公害綠色農產品”來,事實果真如此嗎?
幾千年來,我們人類的祖先都采用刀耕火種的種植方法,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夕,絕大部分農民種地仍不使用化肥、農藥、農膜,可那時,糧食畝產只有200多斤,就連溫飽問題也一直解決不了,城鄉(xiāng)居民的人均壽命只有50多歲。
改革開放以來,黨和政府大力推廣科技下鄉(xiāng),科學種田。與此同時,曾經供應緊張的化肥、農藥、地膜也由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,糧食、蔬菜、瓜果,肉奶蛋等農副產品開始滿足市場供應,我國用占世界7%的耕地養(yǎng)活了占世界22%的人口,人均壽命達到76歲,而這些成就的取得,與科技的發(fā)展與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種植技術的推廣密不可分。
據(jù)山西省定襄縣質量技術監(jiān)督局與定襄縣工商局近些年來對農副產品市場的綜合調查分析來看,發(fā)現(xiàn)任何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與先進生產手段的運用,都會帶來相應的負作用,比如化肥用久了會造成土壤板結,降低農產品的口味;農藥用多了會污染環(huán)境,農藥殘留還會污染食品;農膜用久了會污染土地等等。這些道理近年來農民也越來越懂,同時也引起了農民的擔心,但是要說“綠色農業(yè)”不需要化肥、農藥、地膜,那后果恐怕會更加可怕,因為那樣的話,農業(yè)可能變成“綠色”了,人們恐怕又要挨餓了。
因此,筆者認為在宣傳“綠色農業(yè)”時,絕不能違背“科學是生產力”這一真理,必須科學地去理解“綠色農業(yè)”的真實含義。就這一點來講,國外農業(yè)非常先進的國家也同樣離不開科技手段,而是更加科學地運用了先進的科技手段,比如工廠化栽培,無土化種植。就拿以色列世界有名的節(jié)水滴灌技術,也并非不要化肥農藥,而是把化肥農藥溶解到水里,通過滴灌來讓農作物科學地吸收……
其實,客觀地講,發(fā)展“綠色農業(yè)”根本離不開農業(yè)科學,也離不開化肥、農藥與地膜等先進的生產手段。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在發(fā)展“綠色農業(yè)”時,應該怎樣開發(fā)與運用與之相匹配的“綠色化肥”、“綠色農藥”與“綠色地膜”,以及所有與“綠色農業(yè)”有關的“綠色科學”。近日,筆者就在一家媒體上看到一家農藥生產企業(yè)利用祖國傳統(tǒng)的技術,研制成功了的農藥,也可以叫做“綠色農藥”,而“有機化肥”也開始批量生產并得到廣泛應用,應該說,這樣的發(fā)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綠色農業(yè)”,否則,片面地去理解去認識“綠色農業(yè)”,只能把農民的思想搞亂,甚至直接影響我國“綠色農業(yè)”的健康發(fā)展。